荀子简介

易道文苑-推崇

(1)荀子像.jpg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正是中国社会由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的总体格局已经十分明朗,基本上形成了秦、齐、楚三国对峙的局面。到荀况晚年,秦王政已经即位,他去逝时,秦王政已经亲政,距秦灭六国最后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已经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年了。   

战国末期各国已经纷纷地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的结束客观上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提供经验和教训。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时代跳动的脉膊相一致,战国末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争鸣也出现了相互吸收,趋向融合的特点,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观点达成共识,这同样或者说更需要人们进行梳理、总结和加工概括。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以及《吕氏春秋》的作者们就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时代赋予他们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荀子是整个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吕氏春秋》的作者则囊括儒、墨、道、法、名等各家学说,成为杂家   

(2)荀子劝学.jpg


荀子的家世和早年经历难以确考。司马迁为其作传时,只说:“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究竟荀子是十五岁,还是五十岁到齐国游学,学者们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我们抛开年龄问题不谈,荀子到过齐国都城临淄的大学--稷下学宫讲学,却是个不诤的事实。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百家争鸣的场所,曾云集各派学者讲说议论,在那里,荀子不仅有“最为老师”的美誉,受到齐王的尊宠,授予“列大夫”头衔的宅第,享禄甚丰,而且在齐襄王复国当政时,“三为祭酒”,成为很有影响的学术领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使荀子 有条件对各家学说进行批判吸收,而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荀子是赵国人,荀子早年曾对东方的齐国寄予殷切的希望,认为齐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七雄割据的状态。但齐餉王的穷兵黩武、齐襄王的叶公好龙和齐王建的庸碌无能使得曾经最具备统一天下条件,曾经“三晋朝齐”的齐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逆转,而且荀子在齐国又多受谗言中伤,他看到齐国大势已去,心怀失意与遗憾离齐适楚,谒见了“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但荀况在兰陵又遭小人毁谤,被春申君辞退。被春申君辞退之后,荀子返回故里赵国,与赵成王讨论过军事,“赵以为上卿”。赵国虽重用荀况为“上卿”,但荀子心里很明白,赵国毕竟是个弱国、小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这时,他看到了西方的秦国一跃而为强国,统一天下的条件基本成熟,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和秦国名相范睢、自己的老学生李斯,向他们陈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建议秦国“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终不为尚武已成定势的西秦所用,最后连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也与他分道扬镳,放弃儒法合流,恩威并用的政治思想,成为著名的法家,并帮助秦王统一了中国。但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却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晚年又得春申君之请,到了楚国,再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公元前238年又被解职, 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终老于兰陵。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的学生不象孔、孟那样成百上千,他“徒与不众”,但却儒法分流,李斯、韩非是著名的法家,辅佐秦王成就霸业;浮邱伯、毛亨、张苍等成为当世名儒,传《春秋谷梁传》、《 鲁诗》、《毛诗》、《春秋左氏传》,成就斐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虽然在学术源流上没有象孟子那样得到儒学的嫡传,但据学者们研究考证,孔子整理的“六经”却多得荀子的传授。在这方面荀子的贡献要远远超过孟子。


友情链接

地址:绍兴县会稽山上   绍兴市越城区新建南路861号-绍兴南易文化办事处

联系人:尉汤渺 手机:13757585257  助理:13615758576 邮箱:wtm5257@163.com QQ:929932785 网址:www.yidaofs.cn

版权所有:易道文化网-诸暨市易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浙ICP备10026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