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功效

易道通玄养生

图片3.png

 

鱼腥草、归经、禁忌、选方、故事

鱼腥草,别名岑草、蕺、紫蕺、侧耳根、野花麦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别名】:蕺菜,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猪皮公。

【归经】:归肺经、膀胱、大肠经。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主治】:热淋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哦;热痢;痈肿疮毒;热淋。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服用禁忌: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名医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常用选方:

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15克。研末,桑枝50克,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100克,猪肚子一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治痢疾:鱼腥草30克,山查炭10克。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4050克。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35克,水煎服。(《陕西草药》)

治痈疽种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阴疽忌用)。(《江西民间草药》)

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常用方剂

治疗肺脓疡: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治疗痢疾:鱼腥草20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蜂蜜服。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新鲜鱼腥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以胶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

治疗习惯性便秘:鱼腥草510克,用白开水浸泡1012分钟后代茶饮。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1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鱼腥草180克,白糖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10剂。

治疗肾病综合征:鱼腥草(干品)100150克入开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每日1剂,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3日。

治疗感冒发烧:细叶香茶菜20克,鱼腥草16克,水煎服,或将上药共研细末,煎煮滤液浓缩,并与细末混合压片,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4片,小儿酌减。

单方验方

扁桃体炎、咽炎:鲜鱼腥草泡水当茶饮,或烹食炒熟当菜吃。

尿路感染,尿频涩痛:取鲜草50克或干品30克,煎服。

肺脓疡:鲜草洗净炒菜吃,或用鱼腥草5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用鱼腥草30克,甘草6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多种皮肤病:用鲜品捣汁涂敷,或煎汁口服,均有清热消肿、除痱止痒的作用。用全草煎水外洗治天疱疮、脚癣。

痈疖发背、疔疮肿毒(不论已破溃或未破溃):用湿纸包裹鲜鱼腥草,置于灰火中煨熟,取出捣烂,涂敷患处。

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附件炎赤白带、及小腹痛:鱼腥草3060克,蒲公黄、忍冬藤各30克,水煎服。

毒蛇咬伤:取鱼腥草62.5克,盐肤木根31.25克,黄仔叶根l5.6克,飞扬草31.5克,煎水外洗用于毒蛇咬伤。

心动过速,无血压:鲜鱼腥草50克,煎汤后冲蜂蜜15克内服。

《易道养生济世》云:鱼腥草治疗,清肺热排毒,治肺痈吐脓吐血,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痰热喘咳、痰中带血。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历史典故

【故事一】

唐本草说江左人好生食,我闻过揉碎的鱼腥草叶子,有刺激的鱼腥味,那真是有逐臭之夫喔。会稽赋说凶年民断其根食之,会稽志也说越王曾采蕺于蕺山。可能不大好吃,平常是不当蔬菜上桌的,但是什么收成都没有的时候,就只好将就吃啰。越王不止卧薪尝胆,还亲自采集没有人要吃的菜来吃,宣示作用吧。仅鱼腥草处于泥土中的根部为食部,凉拌味道极佳,其余部分不宜食用。

【故事二】

鱼腥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根茎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功效。鱼腥草主产湖南,而又以怀化市各县最多,其地下茎成为人们最爱吃的桌上佳肴。近几年,在一些城市的商店里,还出现了真空包装的袋装鱼腥草食品。公路边,还有人用稻田大片进行人工栽培鱼腥草,很多农民靠种植鱼腥草走上了致富路。其实,吃鱼腥草是有个由来的。那是从古沅洲(即今芷江)开始流传着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传宋朝熙宁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泥沙淤塞,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弄得沿河两岸侗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传说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侗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样的一种病,整天拉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人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紧要关头,在白马滩侗寨(今芷江新店坪镇白马铺村)里,有一个张姓后生手持一把鱼腥草,对寨子里的人说:“这种草大概可以治这种病,大家不妨试试看吧。”

侗民们半信半疑,想了想,反正等死也是死,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试一试也无妨。于是,侗民们就拖着病躯上山下地挖鱼腥草的根吃,果然病情见好。消息很快传遍了沅洲各寨,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鱼腥草把病治好了。

原来,姓张的后生是因为他家常用房前屋后的鱼腥草喂猪,左邻右舍的猪都病了,惟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全家人都甚觉奇怪。由于他对草药也略知一二,他想:难道是吃了鱼腥草的缘故?难道鱼腥草可以清热解毒、通淋利尿?于是全家人试着挖鱼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为好转。

从此,沅洲侗民对鱼腥草特别珍爱,觉得越吃越好吃了。吃的方法也越来越讲究,把鱼腥草在地下茎洗净切短,拌上烤香的辣椒粉、生姜、芫荽、葱蒜、味精、香料、食醋等。就这样一直吃到今天,吃出了一种传统美味,吃出了一道药食同源的佳肴。

【故事三】

折耳根的故事传说 折耳根源自于贵州省赤水河的古老传说。

水河畔有童谣:折耳根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孙。瓜婆从我门前过,折耳根就是我故人。

关于这个童谣,在赤水河畔流传了几千年。同时也有它的动人传说。

折耳根学名叫鱼腥草。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受观音所托,他来到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

那时的鲁国还未统治到赤水河畔,鲁国的国王十分生气。他认为鲁班是鲁国人,没有这个义务要为赤水河畔的人民修建双凤台寺庙,为那里的人民造福万代。鲁班受观音大仙所托,在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那是多么荣幸的事,同时鲁班也有修道成仙之机会,他何乐不为之呢?鲁班哪管自己的国王是否高兴。

国王不高兴,他认为鲁班在国外的赤水河畔建双凤台寺庙有损皇家尊严,鲁班是刁民,那就该杀掉。国王知道鲁班是仙家观音大仙之人,国王要杀鲁班是不可能之事,那是逆天道而行不通的,因为天意难违啊!

国王杀不了鲁班,又无法阻止鲁班在赤水河畔修庙,因此那个国王就有了占领赤水河的意图,让赤水河成为鲁国的领土,那鲁班就是为自己的国家修庙了。

国王要占领赤水河畔,于是就发起了战争。他多次派兵沿长江而上,可赤水河流经500多公里,那里的水域多山多水,不是那么容易进攻的,国王总是战败。可他心有不甘,他没有想到一个穷山恶水的赤水河畔,居然有那么多精兵强将。那些渔民,在水上过惯了,他们在水上与自己的军队作战,常常是越战越勇。而自己的军队,没在水上生活过,他们还晕船呢。因此,国王命人把那些战船连接起来,以保持稳固性,这在赤水河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类似于三国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作法,希望士兵在船上可以如履平地。

于是,在战国时期的赤水河畔就提前发生了一次“赤壁之战”。

那里的袁氏家族,过惯了水上渔民无忧无虑的生活,当鲁国国王的军队来侵略时,他们决心收拾那个军队,就动用了火攻,于是取得了火烧赤水河的军事胜利。也许那个袁氏渔民头领,很早就知道诸葛亮的妙计,把“火烧赤壁”方法在赤水河畔预演了。

吃了亏的国王,当然是不会放过那些渔民的,因为那些军队被袁氏渔民头领用火攻,烧死、踩死的士兵无数,赤水河里尸横遍地,血水染红了整条河,那些尸体能让赤水河里的鱼群饱餐几个月,那种惨状真是惨不忍睹!

国王为了报仇,他派军队专抓渔民,抓到之后就割去他们的耳朵,并且警告那些渔民不要与他们军队作对,不要作无谓的反抗,因为他们已铁了心要占领赤水河畔作为他们的国土,因为鲁班只能为他们该国修建。

鲁班想为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却为赤水河畔带来了灾难。心有不忍,于是他就上报观音,想放弃修建,哪怕放弃他修建好寺庙之后可以升天做神仙的机会。因为鲁班看见赤水河畔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观音把赤水河畔发生的战事,上奏给天庭玉帝,玉帝派护法神去查办此事。护法神来到赤水河畔,看见那些袁氏渔民烧河之战后的惨状,以及那些被割去耳朵的渔民。便在凌霄殿上向玉帝作了详尽的报告。

玉帝听后十分生气,他就下令抓那个国王上天庭,想杀掉那个国王,不过,赤足大仙却跟玉帝说不能杀那个国王,因为那个国王是王母娘娘的亲戚,杀了那个国王,王母娘娘不高兴,三界会大乱。玉帝怕老婆,于是那个国王就杀不得了。

玉帝把那个进攻赤水河畔的错误板子,打在赤水河畔两岸人民身上,他说那些人用火攻烧死那么多人,让天发怒就应受到惩罚,让那些没有耳朵的渔民,他们的后代也没有耳朵。

可是怎么让鲁国国王退兵呢?玉帝想了一个折衷办法,他让那个国王不要去进攻赤水河,以后就可以上天做神仙。对赤水河畔的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公正的结果,正当防卫反而受玉帝惩罚。于是他们打算舀干赤水河的水,赤水河就没水流向天河,让天河永远干涸,这样不管是神还是人,都将同归于尽。

赤水河畔的人民只能用最现实的方法来处理与天庭玉帝的纷争,他们认为跟天庭论理是论不清的,他们在下而玉帝高高在上,永远没有机会平起平坐地讨论问题,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合理解决战争。玉帝没有办法,于是派观音出面处理此事,因为观音与赤水河畔人民关系良好。观音托鲁班来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就是很好的证明之一。

赤水河畔的人民,为了鲁班建双凤台寺能如期进行。他们听了观音的话,让了一步,不再舀干赤水河的水,并且大力支持鲁班建双凤台寺庙。那个国王有了玉帝给的好处,有了台阶下,就乖乖地撤了军,有些士兵不愿回去,就留下来在赤水河生活,成了赤水河新增的土著居民!于是观音大仙把这场战争给平息下来了。

袁氏渔民不但死了很多人,还被折去了耳根,观音为了补偿他们,就把他们坟地上长出的草点化为具有食用价值和神奇药效的草,告诉人们既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治病。人们就把这种草称之为“折耳根草”,并且让赤水河畔的之人,永远记住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关于赤水河畔的“火烧赤水河”,玉帝认为那是段不光彩的事,让后人知道,他下令不要让众多人知道内幕,否则杀无赦,所以后来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件事,不过,那毕竟是仙家所留之物,赤水河的河水永远是血红色,而那些石头都被染红了。2500多年过去了,那些血红色的石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壮丽的赤水丹霞地貌,如今贵州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形成的裸露地层中,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在赤水河上,最为独特,最受游人称誉的丹霞景观有金沙沟赤壁神州,香溪湖万年灵芝、四洞沟度仙桥、丙安天生桥、天台山红岩绝壁、石鼎山奇观。复兴转石奇观、长嵌沟丹霞峡谷、十丈洞丹霞岩穴,金沙沟甘沟峡谷和硝岩洞穴等几十处。雨过天晴,金色的阳光照在丹岩上,把红色的岩石衬得格外艳丽,形成红岩、绿树、银瀑、清泉相映成趣美丽风。人行其间,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中国著名丹霞地貌专家,广东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黄教授,他专程到赤水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

这些丹霞地貌,那是赤水河畔人民。2500多年之后因祸得福,同时也是玉帝赐予赤水河畔的盛大礼物,因为玉帝心中有愧啊。

赤水河畔的人民,为了纪念2500多年前鲁班在赤水河修建双凤台寺庙传说,表示对鲁班的尊敬,就把“折耳根草”又叫做“鲁班草”。

因为折耳根草生长于赤水河边,受到河水的滋养,有一种鱼腥味,所以取鲁班“鲁”字的上半部分,称为“鱼腥草”。

折耳根最早生长于赤水河流域,后来那个国王留下来的部队后代回乡认宗,就把折耳根带到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他们不想叫“折耳根”这个名字,就称为鱼腥草。但是,除了贵州、四川等省,其它地方的人们都不习惯食用这种草。

2500多年之后,赤水河畔历经变迁,没有了双凤台寺这栋建筑,留下的是鲁班在赤水河畔建庙的传说,而折耳根的来历传说,只是鲁班在赤水河民间传说中的一部分,附近仁怀市还有一个鲁班场,据说也是与鲁班有关的!

不过如今赤水河畔还有割耳朵之说。特别是男女第一次相亲那种害羞感,就有点像割耳朵的写实,2500多年过去了,那种风俗依旧在赤水河畔人民生活中生根发芽。

如今的贵州人最喜欢用折耳根来做两种菜:凉拌折耳根和折耳根炒腊肉。

当然,折耳根炒鲜肉也未尝不可,还可以用来炒饭吃。无论是下酒、下饭、喝粥,味道别有风味。

有空就去赤水河畔赏竹、品瀑、观丹霞地貌,吃折耳根,看红岩、望绿树、喝清泉,但是,别忘了2500多年前有一个折耳根来历的传奇故事,它在演绎着赤水河的古老文化。

【故事四】

从前有一对小夫妻,对双目失明的母亲不孝。一天老人高烧不退,咳嗽吐脓血,儿、媳俩人认为她是装病折磨后辈,并不理睬。缠绵病榻的老母,边呻吟边苦求:“你们就弄点鱼汤给我喝吧!”儿、媳俩人一听满头冒火,私下咒骂:“老不死的,还想吃鱼,鱼多贵呀,全不为后辈着想。”无奈老母声声呼唤要喝鱼汤。小俩口一商量,去后山扯了一把有鱼腥气味的野草,煮汤给老人喝。她眼睛看不见,但入口有鱼味,就说:“鱼汤好鲜呀!”就这样连续喝汤多日,竟然大病痊愈,小夫妻俩却感到莫名其妙。


友情链接

地址:绍兴县会稽山上   绍兴市越城区新建南路861号-绍兴南易文化办事处

联系人:尉汤渺 手机:13757585257  助理:13615758576 邮箱:wtm5257@163.com QQ:929932785 网址:www.yidaofs.cn

版权所有:易道文化网-诸暨市易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浙ICP备10026694号